欢迎访问!炎黄文化研究院

 |  关于我们 

010-57463250

会员查询: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公告通知 文化研究 炎黄智库 栏目展播 会员单位 人才队伍
本院概况 分支机构 专家顾问 网上展厅 暹华讲堂 著作出版 品牌活动 品牌合作

       作品类型

 

论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上展厅 > 论文

 
王振伟论文三篇

王振伟论文三篇

作者:王振伟
  详细介绍:

论物质与精神

物质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而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因此,物质与精神是两种不同概念,却又相互关联。但当今社会物质已经替代了精神,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物质。不管是国家、民族、宗教、党派都在为满足自己的欲望目的追求物质。
因此,精神成了为物质服务的附庸。在物质面前,社会失去了思考能力。宗教、民族、党派,甚至小到个人,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物质财富"。
事实上,精神与物质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既然不同,就不能混淆,但在现实社会中早已混淆不清。很多人觉得拥有了物质财富就会拥有精神财富。殊不知,这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见解。物质是物质,精神是精神,物质财富永远替代不了精神,而精神却可以打开物质的大门。
中国有句俗话,"坐吃山空", 就是有金山银山,没有思想创新精神,物质财富就会不断地流失,直到彻底失去。而精神却是人类的智慧,他不仅有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也包括创造物质财富。也就是说,有创造精神的国家、民族、宗教、党派,包括个人,只要他们愿意发展创造,其实物质财富是很容易得到的。因为,物质的富裕是暂时的,而精神的富裕才是长久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中有这样一段话: 
"只有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工出现的那一瞬间起,分工才算是真正完成了。从此以后,意识才能够真正地自夸说,它不是现存实践的意识,而是别的东西,它真正构想着一些东西,而不是构想现实的东西;从此以后,意识才能够把自己从尘世中解放出来,并进而形成'纯粹的' 理论、神学、哲学、伦理学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转引"文学与艺术" 第三0--三一页,五十年代出版社一九五三年初版)
也就是说,精神是超越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没有物质那里来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说的很清楚,物质与精神是有分工的,精神独立于物质之外,不管贫富都存在精神,只不过每个人对社会意识的认知不同而已。
当然,在追求物质的社会里,精神很容易被忽视淡忘的。只有当物质出现问题时,人们才会想起精神的存在。因为,物质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而精神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它要经过转换才能发挥出它的真正价值和作用,说直白了,精神就是人类独有的思想意识和美好的追求。它可以超凡脱俗构建人类理论,也可以引领人类物质的创造"造物"。
当一个民族的崛起,首先要精神崛起,其次才是物质崛起。因为,没有精神只有物质的民族,物质的富裕是暂时的,很容易被别人掠夺侵略。只有精神和物质双双崛起,这个民族才是真正的崛创。

但精神的崛起不是靠几个人,或者几本理论书,而是要靠全民族人民的自信自强和创造力。精神与物质虽然是独立的,分工不同。但又是融合的,彼此不能分开,只有精神劳动与物质劳动都被重视了,社会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加安全。


论上层建筑和基础

上层建筑是阶级社会的总合体,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等。基础一般指经济基础,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与基础其实是一种不断转换的关系,这种微妙的转换关系,通常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当人们突然明白时,新的社会基础已经基本形成,而旧的上层建筑面临消亡。这不是一夜之间能改变得,而是经过漫长的酝酿才能改变,这种过程犹如冷水煮青蛙,当青蛙发现时已经无力回天,只有等待死亡。
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反过来上层建筑在各方面巩固基础的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民生活的不断变化需要,基础也在不断地改变。如果这种改变上层建筑没有察觉,或者熟视无睹。那么,新的社会基础就会慢慢形成,直到动摇上层建筑。斯大林在"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 中有这样一断话:
"基础是社会发展在每一阶段上的社会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社会对于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适合于这些观点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每一个基础都有适合于它的上层建筑。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它自己的上层建筑,自己的政治、法律等等的观点,以及适合于这些观点的制度;资本主义的基础有它自己的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基础也有它自己的上层建筑。当基础发生变化和被消灭时,那末它的上层建筑也就会随着变化,随着被消灭。当产生新的基础时,那末也就会随着产生适合于新基础的新的上层建筑。"
(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 第一--七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二版)
自然,社会主义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那么,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否也能被基础动摇呢?答案是肯定的,关键是如何避免发生。
事实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被替代的已经不少,最典型的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分裂。而苏联且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者,它的分裂问题出在那里?问题出在动摇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经济脱离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模式时,经济基础就会被动摇,而这种动摇,当时一般的民众是看不出来的。因为这种转变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说白了就是资本主义渗透造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分裂。
因此,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出现麻木不仁的时候,分不清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时,基础就开始动摇。因为,它指定的各种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社会制度都会出现模棱两可,左右摇摆的现象。它已经不再保护本阶级的基础,或者说它已经跟不上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时的上层建筑开始固化,失去了新鲜血液。
任何阶级的上层建筑必须要引导经济基础的发展,不能跟随经济的自由发展。一旦经济自由发展了,上层建筑就会失去作用,社会制度就会动摇,新的上层建筑就会出现。
因此,当新的基础出现,新的上层建筑形成,上层建筑必须牢牢地掌握经济基础,必须让经济服务于本上层建筑,否则,又会走上循环的道路,又会出现新的基础和上层建筑。


论政治与艺术的统一

政治是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思想,它服务于本阶级,也服务于人民。当然,这是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而不是转折时期的政治。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也服务于社会。既然服务于社会,也就离不开政治。因此,好的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社会环境,也就是说,后人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历史的印迹,还原历史的真象。它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也包括政治和历史的需要。
在当今社会,一些人提倡纯艺术,认为文艺不能带有政治倾向,应该是独立的、自由的创作。也就是说,文学艺术家可以抛开一切,天马行空地自由而无底线的创作,甚至反人类、反社会、反政治,只要符合他自己的行为心里就可以。这些人往往心胸狭小目光短浅,把自己的目的或短暂利益放到了第一位。他们看不到整体和全面,更看不到自己的作用和危害。如果这些人另有目的,那就是敌对势力要另当别论了。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社会主义文艺与资本主义文艺。
事实上,资产阶级文学艺术与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不同的,是互相排斥的。因为它们的信仰不同、政治理念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它们自然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因此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都会出现各自不同的优秀的,深入人心的文学艺术作品,但这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作品。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有些政治上根本反动的东西,也可能有某种艺术性。內容愈反动的作品而又愈带艺术性,就愈能毒害人民,就愈应该排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因此,文学艺术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都有不同的作用和服务对象。文艺的创作必然会根据不同阶级社会的需要而创作,而那些所谓的纯艺术,只不过是转移目的或逃避社会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说辞而已。
当然,艺术不等于政治,艺术有艺术的特点和作用,如毛泽东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中有这样一段话:
“……政治并不等于艺术,一般的宇宙观也并不等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方法。我们不但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政治标准,也否认抽象的绝对不变的艺术标准,各个阶级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政治标准和不同的艺术标准。但是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的。……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內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 的倾向。我们应该进行文艺问题上的两条战线斗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选集” 第三卷,第八七0——八七一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第二版)
政治与艺术的统一是政治的需要,也是阶级社会的需要。任何一个阶级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出符合本阶级政治利益的文艺作品。这是阶级社会的需要,一旦违背,就会动摇政治基础,社会就会进入迷惘时期,也就是到了历史循环的选择时期。社会的发展有规律可寻,但又在不断创造规律。因而,社会是发展的,但阶级,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朝代更替是循环的,至于循环周期的长短有多种因素组成,文学艺术就是影响朝代循环周期长短的主要因素之一。

 

炎黄文化研究院 © 2014-203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8号金地文创中心A座电话:010-57463250

邮编:100124邮箱: xhwhyjy@126.com 京ICP备160371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