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炎黄文化研究院

 |  关于我们 

010-57463250

会员查询: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公告通知 文化研究 教育培训 栏目展播 会员单位 人才队伍
本院概况 暹华分院 专家顾问 网上展厅 暹华讲堂 著作出版 品牌活动 品牌合作

       作品类型

 

论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上展厅 > 论文

 
王振伟论文

王振伟论文

作者:王振伟
  详细介绍:



论统治与思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有自己统治的思想和纲领。因为,它们统治着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的生产手段,控制着物质的分配。因此,那些没有生产及精神手段的人民,一般来说,只有服从于这个统治阶级社会的。

事实上,阶级社会的统治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物质统治,另一个是思想统治。思想统治往往离不开物质的关系,因为物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地存在。因此,谁控制了物质,谁就控制了人的自由,谁就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统治阶级也在不断地更替,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当新的统治阶级出现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新的阶级,把自己代替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时,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描写为社会底一切成员底公共利益,即是,赋予自己的利益以普遍性形式,把它们描写为唯一合理和公认的思想。”

因此,任何新统治阶级的出现,它们最初都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为大众的利益而出现的,并不是作为新的统治阶级形式出现。当然,在新的思想慢慢形成后,新的统治阶级就会替代旧的统治阶级。

在新旧阶级社会更替过程中,人民大众一定会对旧的社会制度出现失望甚至憎恨,因而直到为他们代表利益的组织或者团体出现,分配利益得到当时大多数人普遍支持时,新的统治阶级就会诞生,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发展。

思想是任何统治阶级必须统一的核心,它引领或者说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面貌。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核心思想要为本阶级服务,因此必须塑造出统治阶级新的思想,当然这里包括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各种宗教信仰等等为统治阶级服务,这就是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

因此,有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结合,新的统治阶级就会出现。因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新旧矛盾在不断出现演变直到对立对抗。这种矛盾往往从物质开始(资本剥削)到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经过革命的斗争,从而再重新形成新的统治、新的思想,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


论文艺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还存在资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模式,这两种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因此,它们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文艺作品及经济模式,才能巩固它们的社会制度。不管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它们必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社会制度模式,这个模式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艺、军事、科技、宗教、信仰等等。
文艺就是社会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或者说是阶级社会的风向标。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文艺的作用完全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文艺的作用就是为本阶级服务。如高尔基所说:“凡是阶级组织得最坚固和严整的地方,凡是阶级传统深深地渗透着意识的地方,那里的文学是最充满着、最饱和着阶级内容的。”(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也就是说,文艺是阶级组织的核心之一,它与阶级社会密不可分,文艺的作用就是为本阶级宣传、教化、巩固服务,是阶级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文艺违背了本阶级,那么阶级社会就会动摇甚至消灭。
人类在没有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文艺是有阶级性的,文艺就是阶级社会思想斗争的武器。因为,人类文明要经过不断挑战,自我斗争才能逐渐走向文明社会,而不是天上掉馅饼式的,一夜之间人类的贪欲会全部消失。
事实上,我们的文艺是根据阶级社会的需要在歌颂宣传,或者说是阶级社会的喉舌或风向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文艺歌颂宣传人类的自私、个人主义、人性的欲望。在社会主义社会,文艺宣传歌颂无私奉献、合作共赢、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文艺中的表现。因此,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人民,歌颂谁,否定谁应该是一目了然。但是,如果真的那么简单,文艺就不是思想斗争,阶级斗争的武器,也不会成为阶级社会的核心基础。
其实,不管在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文艺中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意识形态取决于个人的思想、立场及欲望。说白了就取决于个人的环境、理解力和思想高度,看他能否站在人类的发展高度去思考问题。然而,有这种高度的人在人类社会比较少见,这是大智慧。而大多数人只有小聪明,这同社会制度,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因为社会制度就是一个框架,它能把人们的思维牢牢地框在框架里无法挣脱,当然这也是阶级社会的需要。
自然,文学艺术也在各阶级社会的框架中,人类社会在没有打破这个框架之前,文艺就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为阶级社会服务的。因此,文学艺术家要有思想觉悟和清醒的认知,才能在不同阶级社会中不会迷失方向逆势而行。



论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对独立性,但彼此的关系又密不可分。内容失去形式就会枯燥、无味、僵硬,缺少灵气。形式失去了内容就会空洞、表象、形式,或者成了技巧、色彩的重叠。别林斯基说过;“当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时,形式与内容之间是联系得那么密切,以致如果使形式脱离内容,就意味着内容本身的消灭;反之,如果使内容脱离形式,也就意味着形式的消灭。”
当然,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离的,但不等于它们完全相同。例如,在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发展可能落后于内容的发展,或者内容的发展跟不上形式发展。但内容和形式在现实主义艺术中是不可分离地相互联系着的,它不能完全各自独立,也不能貌合神离、模棱两可地存在。当然,也不能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否则形式很容易顶替内容,道致形式主义的出现。
创造艺术形式的目的是为了再现艺术内容,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艺术内容,而不是相反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内容是具有主要的价值作用,而形式的重要性是在于再现和展露这个内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形式往往喧宾夺主地存在。犹如你进入商场,一眼看到包装华丽的商品,尤其是营养商品的包装,一袋西洋参它的外包装可以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夺人眼球,这就是形式在替代内容。在艺术作品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一些人注重标题,一些人重视技巧,一些人偏爱色彩,把形式当成了内容。真正完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用形式来表达内容展现内容。如黑格尔所说;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而‘发光’, 也就是说形式的每一个成分必须被理解为唯一的、不可缺少的、最完善地表达某一内容的成分。只有在内容和形式的深刻的、有机的统一下,艺术家才能创作出真正完整性、完善性、艺术性和美的艺术作品来。
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形式应该融化在内容中,让听众、观众、读者自然地跟着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走,使欣赏艺术作品的人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之中。



论文学艺术与群众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艺术是服务于人民的,也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因此,文学艺术家要了解人民的生活,深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生活中寻找题材,创作出符合人民需要的,社会需要的作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思想的不断产生,尤其是西方思想的不断渗透,一些文学艺术家在西方思想和资本的诱惑下,脱离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原则,创作的作品远离了民众的需要。实际上他们已经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感情,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劳动群众。因此,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注定要脱离群众,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永远向前发展的,这是人类的进步,任何人或组织也无法阻挡。只不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坎坷(人为的或自然界的),因此发展的过程有快有慢,有盛有衰。这个取决于社会制度及社会环境。当然也离不开各种专家(智者圣贤),这些人往往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社会发展进入慢车道时,或停滞不前时,社会上的一些所谓专家一定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
“我们应该尊重专门家,专门家对于我们的事业是很可宝贵的。但是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说,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八六五一一八六六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第二版)
而当今社会,贵族式的专家已经不少见,他们高踞上位,用自己的思路规划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实际生活,他们看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他们看到的只是平均数,却看不见一个富翁一千万,九个穷光蛋的现象,在他们眼里人人都是百万富翁。因此一些专家已经严重脱离了群众,却坐在高位搞他们所谓的学术研究或创作。
如果文学艺术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文艺就会成为罪恶的推手,文艺就会失去人民性,成为被少数人玩乐的工具。
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艺是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劳动人民的生活。但在现实中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一些文艺创作者还存在创作中的误区,认为高大上就是文艺,让劳动群众高不可攀就是艺术,远离人民生活就是创新,因此,把社会引向虚空攀比浮躁,在这样的文艺作品下,劳动人民会失去踏实感,也会失去希望。
当文艺远离劳动人民的时候,文艺就会起到反作用,它宣传的往往是人民不需要的,更加代表不了人民的声音。因此,文艺必须深入人民生活,了解民众的需求,为民众代言发声。这样的文艺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才是人民心目中的文艺,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谁违背了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就会空洞虚无缥缈,成为空中楼阁,自然会远离劳动人民。因此,文艺作品和群众生活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创作过程中谁违背了人民,谁就会走向人民的反面,就会成为历史发展的罪人。



论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网红、抖音等等层出不穷,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通常套用固定模式来描写事物,有的甚至同一个内容改头换面编排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作品,说白了就是模仿套用,只不过换了人或场景而已。在网络自媒体中这种公式化无创新的作品实在太多。也许他们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文艺创作,而是为了赚钱或娱乐。
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式化的解释:公式化是指文艺创作中套用某种固定格式来描写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的不良倾向,或者指不针对具体情况而死板地根据某种固定方式处理问题。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要创作出真正好的文艺作品确实很难。不管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在创作文章、绘画等作品过程中都要投入大量的精神时间和物质财力。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才能到达一定的艺术高度。他们要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自己的创作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水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粗到精,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文艺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既是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生,那就必须明白: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之代谢。因此,表现矛盾,并解决矛盾,是一篇文艺作品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第250页)
然而,现代的一些文艺作品,已经演变成娱乐文艺,脱离了文艺的本质及作用,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供人娱乐的游戏。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低俗的,公式化的文艺作品,原因在哪里?
原因是我们缺少真正的文艺大师,更多的是用文艺来赚钱的大师。真正文艺大师的作品应该是反映人民生活,结合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精神支柱和力量的作品。能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并能给人希望的作品。而现代的一些所谓文艺作品,往往用金钱来衡量,带着资本的属性。不管作品的好坏,伪造模仿,或者是公式化、形式化没有文艺性都无所谓,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资本产生最大化的利益。因此,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已经变了味,脱离了文艺的核心作用。
当然,出现公式化作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者自己没有生活经验,只有套用别人的作品中的内容来模仿创作,或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不善于规划思考总结,不善于理性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中,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深度,成了一种格式化公式化的文艺作品。


 

炎黄文化研究院 © 2014-203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8号金地文创中心A座电话:010-57463250

邮编:100124邮箱: xhwhyjy@126.com 京ICP备160371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