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炎黄文化研究院

 |  关于我们 

010-57463250

会员查询: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公告通知 文化研究 炎黄智库 栏目展播 会员单位 人才队伍
本院概况 暹华分院 专家顾问 网上展厅 暹华讲堂 著作出版 品牌活动 品牌合作

       作品类型

 

论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上展厅 > 论文

 
探索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探索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作者:尹兴义
  详细介绍:

从所掌握的史料看,“中华”者,系华夏与中国的合称。“文化”者,指的是人类生活活动与社会互动交流中文明与非文明之活动。亦即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

一、华夏文化的始源

“地域地缘基因”遗传理论告诉人们,华夏人的祖先在哪里,其文化之源就在那里。“蓝田中国直立猿人”被发现,证明华夏人的祖先在陕西省蓝田县。现代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动物有动物的语言。从而佐证:“蓝田中国直立猿人”存在有语音语言和语言语音活动,显示出猿人向古人类逐步转化和不断进化的雏形非文字文化活动。

有巣氏始创“构木为巢避群害”,伴生出传承至今的“身教言传优秀传统文化”,开创出“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的新时代。因为这种文化活动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用文字传承,所以,称其是:非文字优秀传统文化。陕西省“西安半坡人遗址”被发现,用实物佐证:这是“蓝田中国直立猿人”的遗传基因使然。出土文物告诉人们,“西安半坡人”时代是一个“农耕文化”由产生“刀耕火种”进步到“铲耕锄种”和由“树居”转入“屋居”的新时代。而史籍记载的炎黄二帝在古代姜水(今岐水)和姬水(后来干枯无存)之地居住,佐证:炎黄二帝系毗邻的“西安半坡人”遗传基因的后代。

炎帝传承“西安半坡人文化”,始创“耒耜农耕文化”、“医药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伏羲氏文字文化”并与黄帝琢磨切磋“一统文字”等,被后人尊崇为“始祖”;

黄帝“后据涿鹿”,传承传播和发展“西安半坡人文化”,始创“宫廷建筑文化”、“兵器文化”、“舟船文化”、“养蚕、丝织文化”、“有序治理社会文化”等等,被后人尊崇为“始祖”。

由此伴生出了中国黄河中下游的“炎黄文化”。华夏大地上雏形文字文化与传承与发展了万余年的非文字文化结伴而行,融合在一起而运作。尧、舜、禹百年之后,夏启立国。由此,天下都是家的“天下家”文化被提升为“家天下”文化,二者相得益彰,融合一体构建着华夏大地上的社会文明。

在“中国”这两个文字未制造出来之前,华夏文化的始源当是从“蓝田中国直立猿人”开始,除此,很难找到其他“始源”之说。

二、中华文化始源

姬周王国在《周书·梓材》中石破天惊地书契文字:“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佐证:“中国”两字和新概念源于姬周王国。《周书·康诰》文字记载:“文王克明德慎罚”……“用肇造我区夏。”“肇”者,开始之意。“区夏”,被文字文化人演绎成“华夏”,意即在姬周王国开始创造“区夏文化”。

“华”字,繁体字是“華”。笔者望字生意认为:草字头(艹),系万物生长之意也;下边一横“一”,视为地;在下,有两个“十”字,另加一个“二”字,理解为,双二十,系四方之十,即四面八方实实在在;中间一竖(丨),是一统(通)之意。《左传》文字可以佐证。与孔子同一时代的晋地(史称晋国)人左丘明收集各种史料,编纂《国语》,成书,广为传播。此后,又修《左传》(参阅《中国文书史稿》42页)。在《左传·文公五年》中书契:“且华(華)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由此可知,“華”字始于姬周王国的中末期。

从此处的字义看,制造“華”字的含义在当时是指实实在在。可是有人违反,这才伴生出“且华(華)而不实”的指责:即“怨之所聚也”。

此后,文字文化人将“中心之国”与“华夏大地”合并在一起,始称“中華”,意即中心之国与华夏大地上的民众都是实实在在从事生活活动与社会互动交流、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地方和人。

由此可见,地域地缘基因遗传伴生出的华夏文化之源便是:蓝田中国直立猿人文化→有巣氏树居人文化即“身教言传优秀传统文化”→西安半坡人拓展性文化→炎黄二帝始创的创新性文化;文化载体和传承传播之源是:非文字文化→文字文化→二者融合一体的交替运作;华夏文化的国家活动之源是:“天下家”文化→“家天下”文化→二者融合一体的交替运作。

三、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

从上文可知,“中华”新概念,是“中国”与“华夏”两个创新概念合并之后的简称。“中”者,在当时,指的是中心之国,亦即姬周王国;“华”者,始由当时创造的“華”字演绎而来。

有读者会问,繁体“華”字如此理解,简体“华”字还这样理解吗?是,同理不变。因为简体华字继承了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用实实在在的十(十)字支撑着“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化,构成了现今的“华”。所以,“中华文化”含义依旧。所不同的是,在新时代,新社会,“中华”在原意的基础上,实践出真知地伴生出崭新的含义。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注入了光彩照人、繁华空前、精华横溢,英华辈出的新鲜血液,成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佼佼者。在地球村的许多国家,逐步被接受、被吸纳。

在汉朝,“中华”亦被看做是大汉所属之地和民族。特别是招抚了秦朝派往管理南越的赵佗(系河北省人),他在文帝执政时,放弃了吕后篡权征讨时自立的“武王”,归附大汉;就连无人知晓的“夜郎之国”归附后,也成为汉属的“牂牁郡”。自此,各族人民以大汉为荣。大汉就是华夏大地上的主宰者。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继黄帝、秦始皇之后,一统“中华文化”。在理性方面对“中华文化”进行大提升。文字称“汉字”,“文化”为儒家一统的“汉文化”,使中国华夏大地上各民族融合一体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

比如:大汉虽被肢解为魏蜀吴“三国”,统治者各为小皇帝,在辖区自行小天下,但都以大汉中华一份子自居,践行的是中华大“家天下文化”,无一例外。

从大隋到大唐,始创和发展科举,传承、传播、创新、提升和拓展“中华文化”。特别是,盛唐首开先河,实施政治、经济和文化全面开放制。在政治上,外国学子入仕,被聘用,在朝廷任官;在经济上,保护丝绸之路往来畅通无阻;在文化方面,吸纳外国学子学习和传承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中外文化广泛交流,优势互补,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中华盛唐文化。

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新文化运动。这个运动,主张反对旧的腐朽的文化的禁锢,提倡新道德、新文化,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思想运动。这种对“中华文化”的新提升,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新的“中华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马克思主义挺进“中华文化”阵地的新时代。

新中国将“中华文化”大众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了全国轰轰烈烈地扫盲运动,将文盲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现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炎黄文化研究院 © 2014-203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8号金地文创中心A座电话:010-57463250

邮编:100124邮箱: xhwhyjy@126.com 京ICP备160371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