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炎黄文化研究院

 |  关于我们 

010-57463250

会员查询: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公告通知 文化研究 炎黄智库 栏目展播 会员单位 人才队伍
本院概况 分支机构 专家顾问 网上展厅 暹华讲堂 著作出版 品牌活动 品牌合作

       作品类型

 

论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上展厅 > 论文

 
王振伟论文

王振伟论文

作者:王振伟
  详细介绍:


谈文学艺术与人民性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是有倾向性的。自从文学艺术为社会所用以来,文艺就存在着为谁服务的性质。谁掌握了文艺的特性,它就会为谁服务。
当然,这里说的谁,不是谁能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天马行空或者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文艺,而是指统治者及社会制度。因为,文艺不仅要为人民服务,更重要的是为社会稳定服务,这个稳定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人性等等的稳定。因此,文学艺术不仅要接地气,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当然这个承上启下除了稳定社会,稳定民心,更多的是为当时的上层建筑统治者服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社会主义的新文艺。这一点,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事实上,社会主义新文艺的出现,文艺才真正开始为人民服务,文艺才有了人民性。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文艺与人民之间的种种障碍,随着剥削阶级制度的消灭,文艺才属于人民所有,才能真正表现出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才能激发出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创造力。
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和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因为共产党最充分最深刻地了解并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利益,无微不至地在关怀人民的文艺,真正让文艺自由地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维护人民的利益。
然而在资本剥削社会,文艺是没有人民性的。因为这个时间的文艺在资本面前也会成为资本的奴隶,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因此,在资本社会文艺是倾向于资本统治者的,这时的文艺是歌颂资本的强大,是自私自利的。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才属于人民,这时的文艺才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的生活,才真正的融入并歌颂劳动人民。
文学艺术中的人民性,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但反映人民性的作品需要文学艺术家来创作。因此,文学艺术家个人的知识素养,认知能力,生活经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脱离了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不懂得社会主义制度核心思想和发展方向的人,让他来创作社会主义文学艺术,那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因为,一个没有正确思想观念的人,他创作的作品自然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这样的人自然也不会为人民创作。
真正的文艺作品,它是有思想有灵魂能传承的。因为它深入人心,充满智慧和希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人民性是文艺和人民大众的结合,也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劳动人民的结合。只有把社会主义制度和文艺结合起来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时,文艺才真正升华到了人民性,成为人民的文艺。


谈艺术与上层建筑

上篇谈了生活与艺术,艺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因为艺术原本来源于生活也在服务于生活。本文来谈谈艺术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其实艺术不仅仅接地气,也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艺术是阶级社会的体现,它同样也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模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服务对象时,文学艺术发挥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但艺术在不同的阶级社会里,艺术就会服务于不同的阶级、党派、宗教的需要。
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制度、不同民族都有它现实的一面,主要思想是反映现实。而这个现实就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人文思想及其经济宗教等。因此,艺术是根据时代、环境、人文思想的变化而变化。什么样的时代就会出现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比如,在不同时代,画家、作家、作曲家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主人公、典型、性格等都会不同,这种不同并不是由艺术的想象力来决定的,而是首先以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心理和生活、不同的习俗以及不同的社会经济体制来决定的。
因为,艺术是一种思想形式,是阶级社会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换言之,艺术就是上层建筑需要的或者塑造的一种思想形式。当然,这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艺术的作用。
然而,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艺术应该远离政治,应该是风花雪月式的,给人欣赏娱乐的才是艺术。其实这种人格局小了,而且没有思想。他们提倡的所谓纯艺术,只不过是想逃离社会,去过与世隔绝或者超凡脱俗的理想生活,这是一种幼稚的思维思想。
事实上,艺术也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中所产生出来的上层建筑。它就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因此,任何阶级的上层建筑都会重视艺术的发展方向。
文学艺术的重点是为现实服务。而这个现实就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民族民风、宗教信仰。因此,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目光和思维去评判不同时代的文艺作品,而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去看去理解文艺作品,从而吸取精华为我们所用。
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有思想和生命力的。它不会随着统治阶级的消失而消失。相反,它的思想恰恰也是新的统治阶级所需要可持续的,这样的文艺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
然而,社会主义的文艺,应该抛弃资本主义思想的那一套思维模式。而是要提倡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制度、新模式,把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灌输到民族的血脉之中,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文化,让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代代相传。





论生活与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艺术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盆景、根雕等等,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形状独特而美观的事物,如领导艺术、教育艺术、营销艺术等,也可以把形态美的事物称为艺术,比如,这个人的服装很有艺术味,这颗松树的样子挺艺术的等等。 

然而,在大众的思维模式中,艺术往往停留在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文艺方面。很少会有人能想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存在着艺术。比如教师,一个优秀的懂得教育艺术的老师,他讲的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考创新能力。而有的老师只有对照课文读、诵、背,讲课枯燥乏味,让人头痛,自然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影响学生学习。比如领导者,一个懂管理的领导者,他所管理的部门有条不紊,办事清晰可见,会得到民众的信任与支持。而一些得过且过的领导,不仅累,办事粗枝大叶混时过日。 

事实上艺术无处不在,但不是人人都能懂艺术。因为艺术可以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去理解,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人不可能样样都懂。如一个艺术家,你让他要懂科学技术自然不行。如一个没有艺术欣赏能力的人,你非要让他懂艺术也

是不可能的。 

在我看来,对艺术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要根据每个人的认知、年龄、环境来决定,因为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能力都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同时,艺术也有社会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文学艺术也会出现社会倾向性,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至今没有改变。因此,艺术不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制度的需要。 

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都会不同,因为各行各业都在创新发展,而这种创新本身就带着艺术性,只不过能不能让人接受和认识就要看个人的认知能力了。 

比如一个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学生眼里的艺术与进入社会的人理解的艺术是不一样的。一个在深山长大的人,同一个在大城市长大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但不等于他们没有艺术欣赏能力,只不过他们的欣赏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我觉得对艺术的欣赏理解,要根据一个人自身的认知能力来决定的。在什么样的年龄段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理解能力,经过什么样的教育也会出现层次不同的结果。人随着认知和格局的提升,对人生艺术的理解会不断深入,艺术的欣赏或理解能力是根据一个人的,年龄,生活环境,社会制度,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一个懂得生活艺术的人,艺术就在他身边在他心里。说白了,艺术就是个人对事物相应的感觉能达到的程度的认知。



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在谈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所有制的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个制度是经过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而来的。 

所谓社会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的,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的革命。而社会主义改造,是以社会主义的原则改造非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种形式。如通过互相合作使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通过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使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因此成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模式。 

我们了解了社会主义制度,就能认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同。虽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一定条件下都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但它们的社会模式,经济模式,制度模式都完全不同。因此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军队、宗教、信仰都是在为自己各自的社会制度服务。 

然而,自从吸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以来,一些人就失去了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自信,一味追捧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追求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逆人性思维的理论,掉进到了资本主义陷阱之中。这一点我们看看当今社会就不难分辨。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在逐渐衰弱,资本主义模式的缺点渐渐暴露了出来,世界人民越来越看清楚资本剥削的真实嘴脸,全世界正在逐渐淘汰资本主义的文化及其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文化及其社会制度重新赢得劳动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展现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出了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和准确性。 

从新中国诞生,我国就在为社会主义制度而努力奋斗,为社会主义经济创建新的模式。这是人类社会制度的创新。既然是创新,就会有人出来阻止反对,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会伤害一部分人的权力和利益。因此,这些人会千方百计地出来颠覆否定社会主义新制度新模式,从而达到现实他们的利益和权力的最大化。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和时代的进步,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了严重危机,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里,满足人性贪婪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因此,它的制度都是围绕少数人设计服务的。它们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只不过是为资本剥削服务的一种面具而已,当掀开他们的面具,资本的獠牙就会暴露无遗。 

社会主义制度才是为劳动人民设计服务的社会制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核心思想价值。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强大,社会主义制度将会更加深入人心。只有劳动人民拥护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会稳步发展,劳动人民对这样的制度才会充满希望和自信。



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强弱与自信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弱、自信和发展远景。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性生存法则,而文化就是向世人传递出它们的强弱、自信和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这种源远流长永不间断的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强大、自信和民族自豪。这是人类社会的奇迹。因为人类社会找不出第二个能延续五千年不断的民族文化。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中华民族的文化强大和自信在人类社会中当之无愧。 
当然,中华民族也有盛衰时期。例如,"朝代更替"。随着朝代的更替,文化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出现盛衰,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流逝,新的文化在不断地淘汰旧的文化。当然也在不断积累保存吸收先人们的智慧,这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譬如,文字的变化。从古人发明的象形文字,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演变,文字从象形字、隶书、篆书、繁体字到现在的简化字,这就是文化的变化和传承。在文学艺术中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琴、棋、书、画等等的传承。还有民族语言,服装,风俗习惯的传承等等。从历史的长河看,中华文化每时每刻都在散发出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民族的自豪。 
然而,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过去,而是要把握现在,瞻
望未来,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文化自信。如社会主义新文化,就是我们要继续发展推进的文化自信。 
其实,每个时代都会出现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文化,但不等于时代文化一定是强大的自信的文化。因为,任何时代都在发展创新吸收淘汰,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如果不发展,不创新就谈不上文化自信,就会被人类历史淘汰。 
但是,文化自信也不能盲目自信,也不是复古。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当今社会,我们在谈到文化自信时,一些人就会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淘宝,把那些曾经辉煌的历史拿出来自豪,把各朝代强盛时期的文化拿出来显耀。当然,适当的自豪不是坏事,但过度的自豪或者复古就不一定是好事。因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站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去除了旧文化的糟粕,吸收了旧文化的精华,才创建了社会主义新文化。因此,我们应该推进推广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要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充满信心和希望,脚踏实地地去实现它,才能造福人类社会。我们要创新开拓弘扬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思想,建立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核心思想文化,这样的文化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文化,也是值得我们自信自豪的文化。



论民族自信与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信仰和传承方法,而这种传承往往建立在文化自信和民族强大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没有自信强大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而且还会逐渐衰弱,甚至走向被别的民族吞并或者消灭,这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民族自信来源于强大的实力和自信的文化,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虎狼之辈就不敢轻举妄动,甚至可能成为温顺的绵羊。而文化自信是民族的魂,这个魂需要全民族的人民一起塑造。也就是说,文化自信,时时刻刻都会在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一个自信的民族是不怕强权的,是有号召力的。 

当然,民族自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因为,时代的进步会淘汰一切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自然,民族自信不能停留在旧思想、旧制度基础之上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的自信才是真正的民族自信。 

然而,当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的时候,民族自信已经走向低谷,社会出现了病态,已经失去了民族自信。而这种现象又在无形之中反射到社会各个方面,贬低了我们的文化。例如,一些人崇拜西方文化,崇拜资本主义经济学,崇拜私有制模式。否定社会主义文化,否定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否定公有制共同富裕等等。一些人在崇拜西方文化经济

模式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 

民族自信往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能真实的反映出来,因为文学艺术是这个社会的风向标,它是人民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反映。当文学艺术脱离了民族文化真实生活时,也就失去了民族自信。 

虽然我们的民族是吸收包容的民族,能海纳百川。但在吸收别人的文化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而要把吸收来的文化融入到我们的文化之中,使我们的文化更强大、更有自信。 

当然,民族自信不仅仅是文化自信,还要有工业自信、科技自信、军事自信、经济自信和制度自信。只有在这些自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发展,才能走的更远更稳。


论思想与艺术性


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决定于艺术家的思想。我们不可能认为没有丰富生活经历和知识的人,创作出来的没有思想的作品是会有艺术性的。 

一个艺术家的思想愈合乎真理、愈进步、愈有前瞻性,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愈伟大,反映生活现象的范围就愈广阔,就越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就越会达到艺术的完美性。相反,一个艺术家思想狭隘,没有格局,带着丑陋的眼光看事物,他们的作品自然不可能有艺术性,顶多是一种玩意而已。 

艺术家首先要有思想,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体现在真实的艺术作品中,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有艺术性。 

当然,艺术家要熟悉生活,要有丰富的生活材料,这种生活材料包括生活中的甜酸苦辣,荣辱成败,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矛盾及关系等等。然后形成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理念,并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的作品就会有艺术性。不过,任何艺术作品都要经过历史和时间的验证。 

在艺术中要表达思想的基本手法就是生动的形象。能在文艺作品中创造出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远景,同时把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表达出来,让读者、观众感觉到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或者这就是希

望和未来。 

有艺术性的作品不是天然出现的,而是经过艺术家千锤百炼打磨出来的,这种千锤百炼不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技巧和写作绘画方式方法,更多的是艺术家在生活中的磨练和对艺术的探索,还要有一颗保持不变,探索真理真实有良知的心。如我国的名著“西游记、聊斋志异”,虽然他们写的是神鬼故事,但它反映出了藏在社会背后的妖魔鬼怪,黑暗势力和潜规则,这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展现。比如绘画艺术,要达到有艺术性的高度,不是在家、课堂、画室画几幅画就能成为艺术家,作品就有艺术性,而是要无数次的写生、勾思、创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和知识才能绘出传世千古的艺术作品,如“清明上河图、五牛图、富春山居图”等等。 

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知识要变成他的艺术作品,就要让他的艺术作品说话,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雕刻等,只有让他的作品说话,用形象来阐明他的思想,而这些形象同时也存在相互关系真实而毫无牵强的、自然的。那么,艺术家的思想就提升到艺术性的高度。这是艺术和思想的结合,也是千古以来艺术家的追求。 

当然,真正的艺术应该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和享受,培养人民的审美观,唤醒人民的艺术天性,同时通过艺术作品达到对政治和思想的教育作用。


论社会主义与基础的关系


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都有一个庞大的基础在为它服务。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队、法律、信仰、社会制度等等,才能构成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但并不是上层建筑有了基础的支持就可以消极、中立、顺其发展,就不再需要关心自己的基础、自己的阶级立场和自己的社会制度。恰恰相反,上层建筑一旦出现,就要成为最积极的力量去帮助自己基础的形成和巩固自己的基础,采取一切办法帮助新制度来摧毁和消灭旧的社会制度和基础。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出现新的上层建筑。 

因此,当新的上层建筑形成,必须巩固自己的基础,同时要积极地去消灭已经过时的旧基础及其旧上层建筑。只有这样,新的上层建筑才能保护巩固自己的基础。如果上层建筑拒绝履行替基础服务,对自己的基础漠不关心,走到对各个阶级同等看待并失去立场时,上层建筑就会丧失自己的本质,并终止了其为上层建筑的作用。 

社会主义也有自己的上层建筑和自己的社会基础。那就是以公有制为核心的社会制度,打破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私有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平等,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制度。从政治上、经济上、政策及制度上都把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提倡劳动光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当然,社会主义提倡消灭阶级差别,分配差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新风气新环境新国家。把劳动人民从几千年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当家做主人,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方向。 

不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私有经济重新泛滥,资本主义、封建思想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这些变化已经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但一些人漠不关心,顺其发展。把社会主义的初中忘的一干二净,这是值得社会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基础模式,它不能混同于资本主义、封建时期的社会基础,核心问题是不能动摇的,譬如,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核心基础,如果出现了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了,那就是在动摇社会主义的核心基础,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的。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基础模式,上层建筑和基础的关系,才不会走错路走偏路,才能朝着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方向前进。


论社会主义与经济


社会主义与经济是一个大话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需要有专家团队相关研究机构来论证研究规划设计,才能指定出相关理论及制度和政策。因此,我只能通过历史及现象简单地谈一点个人观点,一起探讨共勉。 

事实上,经济在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制度下,统治者都会制定出符合本阶级制度的经济模式。因此经济模式会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 

当人类从货物对换发展到货币交易时,人类社会的经济模式就形成了。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变化,朝代如何更替,也不管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始终惯串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延续。 

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经济也是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来制定不同的经济模式为社会服务的。因此,经济实际上是没有属性的,它这是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要的方便而存在,起到了一种服务作用。 

只因为经济没有属性,它在任何时代,任何阶级社会里都能存在,所以才需要掌控经济的手段和制度,经济才会为

本社会制度服务。当制度改变,掌握经济的手段失控时,也就意味着本阶级的服务对象在改变,社会矛盾在突显。 

因此,任何一个上层建筑必须要为自己的社会制度负责,为支持拥护他们的人民负责。不忘初心,才能牢记使命,牢记使命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如何服务?就要初心不改,掌控社会主义经济命脉。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使用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或者是封建制度下的经济模式。 

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是在经济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政治、法权、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社会制度体系。但这些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影响到经济基础。实际上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是消极的,只不过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相互发生作用,归根结底是为本阶级开拓创新发展道路。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要有自己的经济模式方式方法,要创造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的开拓发展创新服务。 

然而,在社会上时不时的会出现一种反常现象。譬如,在一段时间里,社会上出现全民经商热,推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等。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思想,把模棱两可

的经济放在了首位,实际上在动摇社会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忘掉了党的初心实现共产主义。 

经济的本质是什么?经济的本质就是谁掌控了它,它就为谁服务。劳动人民掌控了它,它就为劳动人民服务,资本家掌控了它,它就为资本家服务。 

那么,劳动人民如何才能掌控经济哪?那就要靠人民政府,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建立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脱离了社会主义制度来谈经济那都是瞎扯淡。



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与特点

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典型就是现实中的最可以表达现象的艺术概括。因为在任何文艺作品中没有典型、特点的存在,作品就没有生命力,就会脱离社会,脱离生活。

但文艺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形式。虽然文学艺术反映社会和人民生活,且不同于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他们同样都在研究社会生活,揭示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一定社会现象的本质。但文学艺术家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用真实的形象塑造出社会需要的特殊人物或景观。如英雄人物的塑造,性格特征情感的描写。在现实人物的基础上,用夸张的笔法塑造出典型人物。

文学艺术家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要塑造典型特色,也就是人物特点、艺术风格。从一般普遍中提炼出特色。比如英雄人物的塑造可以描写各种性格特征,甚至可以描写多重人格在一起的人物,创作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典型英雄人物吸引读者和观众。当然不能把英雄人物描写得贼眉鼠眼,委靡不振,意志消沉,出尔反尔,变化多端。这样的描写自然违背了英雄人物形象,民众不会接受,必定是文学创作中的败笔。

再如在美术创作过程中的绘画,它们有各种风格特点门派,如国画、油画、水粉画、板画、工笔画、白描、素描、水墨山水画等。有抽象画派、写实画派、奇幻画派、风景画派、人物画派、宫廷画派等。当然中国古代还有不少门派,如,黄荃画派、徐熙画派、浙江画派、黄山画派、海上画派、六朝四家、南宋四家、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理念风格特点创作出属于自己特色的作品。

例如,近来我看到现代艺术家杨景和的奇幻山水画,给我一种亦真亦幻,新奇而真实的感觉,犹如进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有一种空灵而轻松愉悦的感觉。这是作者独特的创新构思,追求变、奇、美,抓住了现代人喜欢新奇美的特点,吻合了现在社会发展变化和审美的要求。

艺术家是通过典型来表明或表达社会关系的。他对各个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物描写都不同。从社会环境、冲突,情感变化,性格特征等等,而艺术家就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描写塑造出来成为典型,使人们在情感思想上得到接受,这就是艺术创作。

同样,在美术发展过程中也要寻找抓住人们的共同点,审美观,根据时代的变化,审美观的不同,在继承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地创造出崭新的,吻合时代的,能流芳千古的艺术作品。而不是那些随意的,丑美不分的,反人性的所谓的创新作品。



论统治与思想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都有自己统治的思想和纲领。因为,它们统治着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的生产手段,控制着物质的分配。因此,那些没有生产及精神手段的人民,一般来说,只有服从于这个统治阶级社会的。

事实上,阶级社会的统治有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物质统治,另一个是思想统治。思想统治往往离不开物质的关系,因为物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地存在。因此,谁控制了物质,谁就控制了人的自由,谁就可以成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统治阶级也在不断地更替,思想也在不断地进步。当新的统治阶级出现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新的阶级,把自己代替它以前的统治阶级时,为了实现自己的任务,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描写为社会底一切成员底公共利益,即是,赋予自己的利益以普遍性形式,把它们描写为唯一合理和公认的思想。”

因此,任何新统治阶级的出现,它们最初都必须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为大众的利益而出现的,并不是作为新的统治阶级形式出现。当然,在新的思想慢慢形成后,新的统治阶级就会替代旧的统治阶级。

在新旧阶级社会更替过程中,人民大众一定会对旧的社会制度出现失望甚至憎恨,因而直到为他们代表利益的组织或者团体出现,分配利益得到当时大多数人普遍支持时,新的统治阶级就会诞生,人类的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发展。

思想是任何统治阶级必须统一的核心,它引领或者说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和精神面貌。也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核心思想要为本阶级服务,因此必须塑造出统治阶级新的思想,当然这里包括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军事家、各种宗教信仰等等为统治阶级服务,这就是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

因此,有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结合,新的统治阶级就会出现。因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新旧矛盾在不断出现演变直到对立对抗。这种矛盾往往从物质开始(资本剥削)到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经过革命的斗争,从而再重新形成新的统治、新的思想,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



论文艺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还存在资产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模式,这两种社会制度完全不同,服务对象也不同,因此,它们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文艺作品及经济模式,才能巩固它们的社会制度。不管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它们必定要有一套自己的社会制度模式,这个模式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艺、军事、科技、宗教、信仰等等。
文艺就是社会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或者说是阶级社会的风向标。在不同社会制度下,文艺的作用完全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文艺的作用就是为本阶级服务。如高尔基所说:“凡是阶级组织得最坚固和严整的地方,凡是阶级传统深深地渗透着意识的地方,那里的文学是最充满着、最饱和着阶级内容的。”(高尔基:“俄国文学史”序言)也就是说,文艺是阶级组织的核心之一,它与阶级社会密不可分,文艺的作用就是为本阶级宣传、教化、巩固服务,是阶级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文艺违背了本阶级,那么阶级社会就会动摇甚至消灭。
人类在没有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文艺是有阶级性的,文艺就是阶级社会思想斗争的武器。因为,人类文明要经过不断挑战,自我斗争才能逐渐走向文明社会,而不是天上掉馅饼式的,一夜之间人类的贪欲会全部消失。
事实上,我们的文艺是根据阶级社会的需要在歌颂宣传,或者说是阶级社会的喉舌或风向标。在资本主义社会,文艺歌颂宣传人类的自私、个人主义、人性的欲望。在社会主义社会,文艺宣传歌颂无私奉献、合作共赢、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文艺中的表现。因此,作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人民,歌颂谁,否定谁应该是一目了然。但是,如果真的那么简单,文艺就不是思想斗争,阶级斗争的武器,也不会成为阶级社会的核心基础。
其实,不管在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文艺中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意识形态取决于个人的思想、立场及欲望。说白了就取决于个人的环境、理解力和思想高度,看他能否站在人类的发展高度去思考问题。然而,有这种高度的人在人类社会比较少见,这是大智慧。而大多数人只有小聪明,这同社会制度,教育环境密不可分。因为社会制度就是一个框架,它能把人们的思维牢牢地框在框架里无法挣脱,当然这也是阶级社会的需要。
自然,文学艺术也在各阶级社会的框架中,人类社会在没有打破这个框架之前,文艺就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为阶级社会服务的。因此,文学艺术家要有思想觉悟和清醒的认知,才能在不同阶级社会中不会迷失方向逆势而行。



论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相对独立性,但彼此的关系又密不可分。内容失去形式就会枯燥、无味、僵硬,缺少灵气。形式失去了内容就会空洞、表象、形式,或者成了技巧、色彩的重叠。别林斯基说过;“当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时,形式与内容之间是联系得那么密切,以致如果使形式脱离内容,就意味着内容本身的消灭;反之,如果使内容脱离形式,也就意味着形式的消灭。”
当然,在艺术中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离的,但不等于它们完全相同。例如,在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式的发展可能落后于内容的发展,或者内容的发展跟不上形式发展。但内容和形式在现实主义艺术中是不可分离地相互联系着的,它不能完全各自独立,也不能貌合神离、模棱两可地存在。当然,也不能把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否则形式很容易顶替内容,道致形式主义的出现。
创造艺术形式的目的是为了再现艺术内容,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艺术内容,而不是相反的目的。在艺术创作中,内容是具有主要的价值作用,而形式的重要性是在于再现和展露这个内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形式往往喧宾夺主地存在。犹如你进入商场,一眼看到包装华丽的商品,尤其是营养商品的包装,一袋西洋参它的外包装可以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夺人眼球,这就是形式在替代内容。在艺术作品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一些人注重标题,一些人重视技巧,一些人偏爱色彩,把形式当成了内容。真正完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用形式来表达内容展现内容。如黑格尔所说;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而‘发光’, 也就是说形式的每一个成分必须被理解为唯一的、不可缺少的、最完善地表达某一内容的成分。只有在内容和形式的深刻的、有机的统一下,艺术家才能创作出真正完整性、完善性、艺术性和美的艺术作品来。
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形式应该融化在内容中,让听众、观众、读者自然地跟着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走,使欣赏艺术作品的人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之中。



论文学艺术与群众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文学艺术是服务于人民的,也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因此,文学艺术家要了解人民的生活,深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生活中寻找题材,创作出符合人民需要的,社会需要的作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思想的不断产生,尤其是西方思想的不断渗透,一些文学艺术家在西方思想和资本的诱惑下,脱离了社会主义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原则,创作的作品远离了民众的需要。实际上他们已经脱离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感情,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着劳动群众。因此,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注定要脱离群众,脱离社会主义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永远向前发展的,这是人类的进步,任何人或组织也无法阻挡。只不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坎坷(人为的或自然界的),因此发展的过程有快有慢,有盛有衰。这个取决于社会制度及社会环境。当然也离不开各种专家(智者圣贤),这些人往往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社会发展进入慢车道时,或停滞不前时,社会上的一些所谓专家一定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
“我们应该尊重专门家,专门家对于我们的事业是很可宝贵的。但是我们应该告诉他们说,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八六五一一八六六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二年第二版)
而当今社会,贵族式的专家已经不少见,他们高踞上位,用自己的思路规划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实际生活,他们看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他们看到的只是平均数,却看不见一个富翁一千万,九个穷光蛋的现象,在他们眼里人人都是百万富翁。因此一些专家已经严重脱离了群众,却坐在高位搞他们所谓的学术研究或创作。
如果文学艺术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文艺就会成为罪恶的推手,文艺就会失去人民性,成为被少数人玩乐的工具。
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文艺是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劳动人民的生活。但在现实中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一些文艺创作者还存在创作中的误区,认为高大上就是文艺,让劳动群众高不可攀就是艺术,远离人民生活就是创新,因此,把社会引向虚空攀比浮躁,在这样的文艺作品下,劳动人民会失去踏实感,也会失去希望。
当文艺远离劳动人民的时候,文艺就会起到反作用,它宣传的往往是人民不需要的,更加代表不了人民的声音。因此,文艺必须深入人民生活,了解民众的需求,为民众代言发声。这样的文艺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艺,才是人民心目中的文艺,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谁违背了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就会空洞虚无缥缈,成为空中楼阁,自然会远离劳动人民。因此,文艺作品和群众生活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创作过程中谁违背了人民,谁就会走向人民的反面,就会成为历史发展的罪人。



论文艺创作中的公式化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网红、抖音等等层出不穷,他们在创作过程中通常套用固定模式来描写事物,有的甚至同一个内容改头换面编排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作品,说白了就是模仿套用,只不过换了人或场景而已。在网络自媒体中这种公式化无创新的作品实在太多。也许他们的目的可能不是为了文艺创作,而是为了赚钱或娱乐。
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式化的解释:公式化是指文艺创作中套用某种固定格式来描写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的不良倾向,或者指不针对具体情况而死板地根据某种固定方式处理问题。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要创作出真正好的文艺作品确实很难。不管是文学家、艺术家,他们在创作文章、绘画等作品过程中都要投入大量的精神时间和物质财力。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学习,去实践才能到达一定的艺术高度。他们要不断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自己的创作世界观,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创作水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粗到精,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
茅盾先生曾经说过;“文艺工作者研究的对象,既是形形色色、瞬息万变的社会人生,那就必须明白: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之代谢。因此,表现矛盾,并解决矛盾,是一篇文艺作品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一九五六年出版,第250页)
然而,现代的一些文艺作品,已经演变成娱乐文艺,脱离了文艺的本质及作用,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供人娱乐的游戏。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低俗的,公式化的文艺作品,原因在哪里?
原因是我们缺少真正的文艺大师,更多的是用文艺来赚钱的大师。真正文艺大师的作品应该是反映人民生活,结合社会制度,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品,能给人一种精神支柱和力量的作品。能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并能给人希望的作品。而现代的一些所谓文艺作品,往往用金钱来衡量,带着资本的属性。不管作品的好坏,伪造模仿,或者是公式化、形式化没有文艺性都无所谓,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资本产生最大化的利益。因此,现在的一些文艺作品已经变了味,脱离了文艺的核心作用。

当然,出现公式化作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者自己没有生活经验,只有套用别人的作品中的内容来模仿创作,或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不善于规划思考总结,不善于理性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中,因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和深度,成了一种格式化公式化的文艺作品。




 

炎黄文化研究院 © 2014-203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18号金地文创中心A座电话:010-57463250

邮编:100124邮箱: xhwhyjy@126.com 京ICP备160371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