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炎黄文化研究院

 |  关于我们 

010-57463250

会员查询: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公告通知 文化研究 炎黄智库 栏目展播 会员单位 人才队伍
本院概况 分支机构 专家顾问 网上展厅 名家讲坛 著作出版 品牌活动 品牌合作

       作品类型

 

论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网上展厅 > 论文

 
魔鬼三角的猜想

魔鬼三角的猜想

作者:余细桂
  详细介绍:

      百慕大三角地处北美佛罗里达半岛东南部,具体是指由百慕大群岛、美国的迈阿密和波多黎各的圣胡安三点连线形成的一个东大西洋三角地带,每边长约2000千米。由于这片海域常发生人们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或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及推理方式难以解释的超常现象,因而到了近现代时,它已成为那些神秘的、不可理解的各种失踪事件的代名词。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涉险经历百慕大三角的人物,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公元1502年,哥伦布率领的远洋船队第四次远航美洲。船队在靠近百慕大时,海面上突然刮起狂风,船只好像航行在峡谷之间,几乎看不见天日。有丰富航海经验的哥伦布急令船队掉转航向,向佛罗里达海岸靠去,以避开这股凶猛的暴风。令哥伦布感到惊奇的是,此时船上所有的导航仪器全部失灵,舵手和水手们晕头转向,无法辨清方向。还算他们运气好,最终船队歪歪扭扭地从波峰浪谷间摆脱了危险。事后检查,船上的磁罗盘的指针方向已从正北方往西北偏离了36°。


     心有余悸的哥伦布在写给国王的信中记述了这次危险的经历。信中,哥伦布如此描述这次惊心动魄的航海历险:“当时,浪涛翻卷,一连八九天,我的两只眼睛看不见太阳和星辰……我这辈子看见过各种风暴,但是却从来没有遇到过时间这么长、这么狂烈的风暴!”由于哥伦布的经历至少还属于那些尚可解释的遭遇,因此在当时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

      1919年,美国海军军舰“赛克洛珀斯”号,从西印度群岛启程,途经百慕大海区时,突然失踪,船上309人无一生还。1945年,美国5架“埃文格”型轰炸机在例行飞行训练中,飞越这一地区,当时轻风细浪,浩浩海天,白云飘渺,真是一个少有的好天气,几个小时后,飞行员向基地发回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报告,然后就不知去向,14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派去救援的飞艇“马丁·马里纳”号也下落不明,13名救援人员全部失踪。

    类似百慕大的神秘海区,还有日本本州南部,夏威夷东北部,甚至中国的鄱阳湖也出现过,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几乎都在北纬30度的纬线上。

     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区域变得如此可怕呢?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假说,其中令笔者信服的是异常重力场说。

     美国科学家从遥感卫星上拍摄的“百慕大三角”海区高分辨率海面照片中发现,波多黎各海沟上方的海面较之附近海域的海面低陷25米。原来,在海沟下方的地壳内聚积着大量的致密的甚超质量物质,它能产生一种极强的引力-—异常重力,从而把海沟两边的岩石拉得紧紧的,导致这里的海面明显凹陷25米。一旦船.飞机驶入这里,就会被强大的引力吸入海底,那么,这致密的甚超质量物质是从那里来的?笔者认为它可能来自撞人地球的彗星.[《实话“魔鬼三角  ”》《海洋世界杂志》1998年第10期。]

      因为一颗“发育”完整的彗星大致包括这么几个部分:

       一,彗头:彗星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彗头又可分为彗核、彗发、和彗云三部分。彗核是固体的,它的形状近似球形,直径不大,一般只有几百米到几十公里,彗核是彗星的主体,彗星的绝大部分质量都在这里。

       彗核周围云雾状的包层叫“彗发”,彗发的体积是变化的,当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从彗核中蒸发出来的物质也多,彗发就逐渐变大,大到几万公里,甚至几十万公里,1811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彗发连同包含在它中间的彗核创记录地达到180万公里,比太阳直径还大。

      二、彗尾:它是组成彗星的另一大部分。除了少数大彗星之外,一般情况是:彗星在运行到离太阳二个天文单位左右时,开始形成一条或者几条彗尾。1986年著名哈雷彗星回归,“乔托”探测器发现,哈雷慧星曾一度发展到8条彗尾,最长的达6000多万公里。大彗星的彗尾可长达上亿公里。迄今仍保持着最长彗尾记录的是1843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彗尾长达3.2亿公里。

      3.2亿公里:真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当彗星远离太阳时,它的彗尾又消失了。是什么力量拖着那么长的彗尾呢?又是什么力量使它消失了呢?彗核就是那种具有极强引力的甚超质量物质,在6500万年前,可能有一颗彗星列车朝着地球撞来,它的首撞面形成大西洋,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彗核和它的固态彗尾撞在从百慕大到喜马拉雅山这一纬线上。使这一沿线的一些撞击点成为“死亡禁区”。

      1977年2月的一个傍晚,一位探险家和他的四位朋友乘着一架水上飞机,航行在百慕大三角区的上空,正当他们吃晚饭时,突然盘子里的刀子、叉子等餐具都变弯了,飞机上的钥匙也变了形,当时罗盘上指针偏转了几十度-----

        在百慕大三角区遇难的船舶和飞机都出现过导航仪器失灵或罗盘指针大幅度摆动的情况,为什么罗盘上的指针会偏转方向呢?!

        地球如同一个大磁铁,2500年前,古希腊人发现了天然磁铁矿的磁性。过了一千年,中国人用绳系上一小片天然磁石的简单办法:发明第一个简易的罗盘,十四世纪的旅行家把这个消息带回了欧洲,欧洲人把罗盘用作航海工具,使得象哥伦布和麦哲伦那样一些著名的探险家在探险的时代有可能建立宏伟的功绩。伊丽沙白女王一世的医生威廉·吉尔·伯特在    《磁性》一书中解释罗盘的小磁针指南的原理。书中指出,小磁针是在地球磁场作用下指向南北的。而地球磁场又来自地核,指南针指的正好是地核旋转轴的方向,然而,在百慕大指南针却偏转失灵。这充分说明百慕大有颗外来星球的核,它一定是一颗彗星的彗核。

      地球北纬30度线上,被称为地球的脐带,是地质最活跃的地带,历来是地震火山多发地带。

      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又是海底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埃及的尼罗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中国的长江,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均在这一纬度入海。在这一纬度上,山川怪异,奇观绝景比比皆是,仅中国就有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嵋山及湖南的马鬃岭和张家界。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呢?

       首先、这些区域被撞击的力量较大,因为彗核带着它的彗尾形成一串直线,假定这颗彗星的运行速度和SL----9一样,以每秒六十公里的速度再加上地球以每秒30公里的速度,那就是大约每秒90公里的速度,以这种速度与地球迎面相撞,再加上爆炸所释放的能量,形成怪异的山川和海沟就不足为怪了。另外彗核周围和彗尾的物质较丰富,形成的力度就更大,所以这一带的山脉也就会更险峻。

      这些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猜测(一)

       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曾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不可一世的恐龙,翱翔空中的翼龙,形似乌贼的箭石,触手众多的菊石等,骤然绝灭,海洋中的浮游生物也大批死亡。大约百分之七十的生物消失了,地球上一派凄凉荒芜的景象。

       对这场灾难性事件的起因,长期以来,科学界已提出多种假说。诸如气候变冷,海平面变动等等。但它们都难以解释这场浩劫如此迅猛而又波及全球的性质。1979年,美国地质学家瓦尔特·阿尔瓦雷斯和他的父亲物理学家卢斯·阿尔瓦雷斯宣布;他们在意大利、丹麦等地的6500万的黏土中发现了含量极高的銥、鋨等稀有元素。在一般的地壳岩石中,不可能有如此高的銥、鋨含量(上述黏土层中的含量高出一般含量数倍以至百倍)。而陨石中却富含銥、鋨等元素。据此,阿尔瓦雷斯父子认为,6500万年前曾有一颗巨大的陨星与地球相撞。陨星碎屑粉尘散落于当时的粘土层中,致使土层中銥、鋨的含量陡然升高。从銥鋨含量推算,这颗陨星的直径可达十公里左右。他们估计是颗小行星。

        1994年7月下旬,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给这个假说增添了活力。可是,迄今为止,除前苏联发现了两三个白垩纪末期的小陨星坑外,人们还未找到这样大的陨星坑。

       其实最大的陨星坑在大西洋中的百慕大。

       在6500万年前,不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而是一颗彗星撞击地球,这次撞击使联合古陆四分五裂,从而形成了大西洋,陆地上的湖泊以及在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中形成的山脉的山前凹地就是陨星坑。

      有人认为湖泊是冰川削蚀地面而形成的。其实,冰川不是湖泊的缔造者,而是湖泊的填充者。其填充形式是水,也有由冰川作用下,从山上带来的岩石和泥沙等沉积物。

      所以笔者认为暳核的物质可能含有銥、鋨等物质。而且绝大多数的湖泊就是陨石坑。
         
          猜测(二)
          
        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中国唯一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的源头,有一个自建国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高度机密的区域--可可托海。在这里隐藏着一个和共和国命运息息相关的神秘大坑――可可托海三号矿坑。

         之所以说三号矿坑与共和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正是这个坑,在上世纪60年代曾为国家偿还了前苏联47%的债务。

         当年,这里云集了中国和前苏联的高级科学家,中苏交恶后,苏联专家撤走,点名要用这个矿坑的矿产还债;也就是这个坑,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爆炸立下了不朽功勋,这个大坑,不仅为中国第一颗核弹提供了必须的稀有金属,而且更为核弹的成功爆炸、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尖端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资金后盾。

    这个大坑,专家称之为共和国的功勋矿。

       仅就储量和元素成分而言,“三号坑”是世界上最大的矿坑,深100多米,长宽数百米,坑内有76种矿共生。

    其规模之大,矿种之多,品位之高,成带性之分明为国内独有、国外罕见,蕴藏着有锂、铍、铖、钼、铷、铯、铪、铀、钍等多种稀有及放射性元素。

    三号矿坑素以“地质矿产博物馆”享誉海内外,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麦加”(穆斯林心中的圣地)。
         其实,这个矿坑的物质可能代表了某个暳核的物质;它可能是另一颗暳核的物质,因为暳核通常在旋转,所以它在撞击地球时会产生旋回,从而形成弧形山。如喜马拉雅山就是一座弧形山,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前凹地很有可能含有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一样的矿物!


      猜测(三)暳尾的物质

 
       会不会是海底锰结核?

       1873年2月,科学考察船“挑战者”号在进行全球性考察时,在北太平洋加那利群岛附近的海底采捞到一些黑色的含铁锰氧化物体,像个马铃薯,后来在世界各大洋中都发现了这种马铃薯状的结核物,通过调查证实,全球深海中锰结核的储量十分巨大,其中太平洋的品位最高,储量也最大,尤其是在北太平洋,从中美洲到马绍尔群岛一线锰结核富集区接连不断,几乎叠连成片,这一带与百慕大也在同纬度的附近。因此锰结核很可能是彗核和彗尾的组成部分之一。

   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北纬30度这一沿线的山前凹地就有可能找到锰结核之类的矿物。而且矿物的大多数都埋藏在白垩纪的地层下面。


 

炎黄文化研究院 © 2014-2033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亦庄荣华国际大厦 电话:010-57463250

邮编:100124邮箱: xhwhyjy@126.com 京ICP备16037137号-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7987号